据梳理,本次采购涉及34个大品种,大多数为注射剂,涉及糖尿病、高血压、抗菌类、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治疗领域。(具体信息见文末)
文件中对采购品种的规定显示,同通用名药品已有在国内上市的原研药或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含参比制剂),本批集中带量采购暂不纳入,国家组织和参与省际联盟已中选的品种不纳入此次带量采购,进一步强调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重要性。
评选规则方面,按照企业择强、产品择优和保持甘陕联盟两省临床用药稳定性的原则,统筹考虑药品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根据综合评价总得分和专家议价谈判确定中选企业。
约定采购量方面,每组确定1家企业中选,约定采购量为计算基数的50%,中选药品价格降幅(降幅=(降幅计算基准价-企业报价)/降幅计算基准价)超过50%的,每多2个百分点增加1%的约定采购量,最多不超过计算基数的70%;其中,抗菌类药品的约定采购量为计算基数的40%,且最多不超过计算基数的60%,其余规则不变。总的来说,降价幅度越大,约定采购量越多。
此外,联盟采购对企业的参与度做了要求,文件指出,对已在甘陕两省省级药品采购平台挂网的企业未申报的,取消其挂网资格;未在甘陕两省省级药品采购平台挂网的企业未申报的,原则上2年内不接受其参加甘陕两省药品集中采购或申请阳光挂网。
通知显示,本次联盟采购资料申报时间为,7月26日至8月5日,截止8月5日24时前未申报的,不再接受申报。拟中选结果公示时间为8月26日至8月30日。对于还想在甘陕两省有所发展的企业,最好尽快进行资料申报。
02
利好医保品种、大药企
按照文件的说法,参加本次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不区分质量层次,符合申报条件的药品同组竞争。不过,这次采购还是会选择分组的方式进行。
分组规则为,同品种不同剂型分属医保甲类和医保乙类的,按照医保类型分两组采购。此外,就医保,还做出了对于同品种不同剂型分属医保和非医保的,此次集采只采购医保目录内的剂型,体现了集采规则对医保品种的重视。
可以看出,这进一步加强了医保对于企业的意义。如果说,以往进入医保,是为了产品有更好的销量,按照此次采购规则来看,不进入医保,药企将面临一定的损失。
近日,不少省份发布了超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范围药品第二批消化调整的通知,随着时间越发接近消化期的终点,不少药企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此外,集采的规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不小的利好。评选规则中的药品经济技术指标考虑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医疗机构覆盖率、生产企业主营收入排名、产量排名和供应能力、质量加分、药监质量抽验、诚信积分考核;商务指标以报价为核心,但是在这一点上,小型药企天然不具备和大药企竞争的优势。
截至目前,国家集采已经开展了五批,对市场洗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从前五批国采企业中选品种总数看,大型药企入围品种较多。
国家集采进行的同时,省级带量采购、省际联盟采购也在陆续推进,虽然各省具体规则不同,但核心都是保障价格、保障质量、保障供应,这也就导致大家不约而同作出了更有利于大药企的规定,从中选结果来看,知名大药企也身影频现。
03
小型药企何去何从
在集采和医保的双重压力下,小型药企难以和大药企竞争,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
除国家集采外,随着各种各样地方集采的推进,三年的时间,500个品种,不久的将来,重点领域的大品种都将被一网打尽。过评、中标企业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再不及时调整方向,相当一部分药企将不得不接受逐渐接受市场被蚕食的局面。
曾有权威专家预测,十年调整后,中国的药企数量可能只剩下200家药企,95%的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药企将被迫以破产,被收购等方式退出市场。而数据表明,近年来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确实非常活跃。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消费调查及市场盈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交易累计数量近1500起,累计金额达800亿美元。
具体到国内并购重组的数据来看,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战略投资者交易数量相比2018年增长30%(交易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小型交易)。
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国内企业在积极寻求并购整合,以支持其产品开发或业务转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对无法应对新形势的小药企,及早卖身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还想继续独立发展的药企,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窗口,及时转型,在尽力维持好眼前市场的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赛道。